有時,工作久了往往會滋生一種錯誤的思想—“想當然”,這在化工企業是一種大忌。它往往是各種安全事故的源頭,因此我們必須杜絕“想當然“的思想,任何時候都要把事情弄個究竟方可著手去做。
在化工廠上班,當巡檢人員查班時,經常會發現以下類似的情況:某工段操作工在交接班過程中, 發現該崗位運行設備與交接班日志中的記錄不符, 卻沒有追問交接班人員什么原因, 接班后也沒有與相關崗位聯系、了解生產情況, 而是以往經驗,“想當然”地認為是后工序已經停止生產。也許,碰巧這次“想當然”是正確的,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僥幸心理,更縱容了自己的疏忽大意的思想。其實,事故往往就發生在這“偶然”中的“必然”:由于沒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, 從而導致后工序的生產條件不斷惡化, 不但使產品質量受到嚴重影響, 而且致使關鍵設備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腐蝕, 最終釀成一起因作業人員疏忽大意造成的責任事故發生。
其實,“想當然”的思想,在我們工作中屢見不鮮。例如,在電氣作業時, 未經查驗證實便“想當然”地認為已經拉閘斷電; 入罐作業, 未經申請審批便“想當然”地相信絕對不會出事;在動火作業時, 未經取樣分析便“想當然”地斷定清洗置換已合格;還有登高不系安全帶、車工操作戴手套、檢修不戴安全帽、女工長發不入帽等等,諸如此類的現象還有很都很多,究其原因,就是“想當然”的思想在作怪,事故一旦發生,什么都為時已晚。
作為一名設計人員,在設計圖紙時更要做到慎之又慎,來不得半點馬虎。設計是源頭,必須把每一項工作做細,任何一個環節有了疏漏,就會導致預想不到的問題。還清晰地記得去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設計失誤。去年接手的一項余熱利用節能改造的技改項目,其中一臺設備利用的是已停裝置的舊設備,因設備還在舊裝置現場,在外保溫上標注著設備直徑,檔案室也借來了圖紙,二者尺寸一致,就按所確定的尺寸設計了預留洞。等到設備吊裝時,卻因預留洞小,設備無法吊裝就位,才發現設備尺寸與標注、圖紙都不一致,實際設備直徑大了500mm。后來通過與領導們開現場會,只能采取局部調整,將設備抬高同時調整相應管道。
通過這個事故我深刻領會到,“想當然”的思想是必須戒除的,"假如"設備吊裝前我去現場核實尺寸。幻想家總喜歡用“如果”這個詞,而在現實面前它是那么蒼白無力,一處處目不忍睹的事故現場, 一幕幕血淋淋的人間慘劇, 事故過后,只剩下生者無盡的悔恨和淚水。
為了生產的穩定,更為了個人的生命安危,讓我們徹底糾正這種“想當然”的思想,做工作的有心人,構建起安全、和諧的化工生產環境。